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县域智慧城市规划建议

祝欣越 傅歆童 通信世界
2024-09-16




随着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新高度。


县域治理和乡村振兴是保证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实的重要载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也从大城市下沉到县域层级。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县域智慧城市作为连接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重要纽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规划思路。


县域智慧城市建设深度加剧01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广泛共识。新形势下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是关键,以此变革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多要素融合,最终促成科技成果向激活产能的方向转化。


《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与实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近600个,包括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和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其中和“县域”有关的词汇出现了384次,县域发展成为各省市未来的聚焦重点。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各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也在持续推进。县域智慧城市建设以城市顶层设计为重要依据,通过以城市发展为导向的数字政府构建,加强“善治、兴业、惠民、宜居”等政府职能的实施,以技术手段推动县域治理和改革发展,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以便利居民生活拉动消费,以强化生态治理构建良性发展环境,持续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和产业链协同,依托数据要素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助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需求下县域城市建设的新挑战02


虽然全国的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新政策下。


目前县域城市建设主要引入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力求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覆盖”两个维度,以大平台统筹,贯穿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化层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域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因此受省市直管的委办局,在系统和业务流程方面过度依赖于垂直部门,且与横向部门存在较为严重的业务隔离和数据壁垒。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繁荣农村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破解农村治理困境、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与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八大战略设计和总体部署。在各省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逾20个省市在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到了“乡村振兴”。


可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往往没有融入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内。一方面,在部分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优先打造样板项目,迟滞基础设施整体建设的情况。当前发展条件下,尽管我国绝大部分乡村地区已实现基础网络覆盖,但在深度覆盖方面还不完全,特别是距离城镇较远的乡村地区。盲目打造数字乡村容易过度消耗资源,难以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内实现承接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县域发展智慧城市的阶段和进度不同,因此在进一步对接时会出现发展滞后或提前部署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


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衔接县域新发展03


在乡村振兴需求的新背景下,县域智慧城市的概念需要下沉和深化。作为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衔接的重要环节,县域智慧城市向上对接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向下兼容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和“多规合一”建构。由于国内县域区域发展情况不同,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在规划和建设方面要兼顾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发展需求。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即便在信息化基础相近的条件下,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也是大相径庭。智慧城市通过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数据跨部门流动和多系统连通,形成基于大信息平台的多个中台,如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智能中台,为城市总体决策提供数据和模式化建议。


数字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独立性更强,主要以农业型、文化旅游型和资源型3个方向作为着力点。其中,文化旅游型乡村与城市智慧旅游衔接较为紧密,依靠自然生态和文化魅力,通过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文化与生态的交织、农村与城市的互动。此类乡村容易纳入到智慧城市的统筹发展板块,发展最为快速和成熟。而传统的农业型和资源型乡村依然在各自领域内独立发展,以智慧农业和产业服务构建相关信息化体系。县域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兼顾3种乡村的发展模式,关注基础数字化、空间集约化和远近结合化。


在县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信息化是发展关键,完善的基础数字化是未来数字县域的重要基座。乡村地区缺乏资金、配套设施和专业人才等资源,难以实现数字化项目的高效发展,需要依据自身的有限资源,结合区域特色,进行空间集约化布局。乡村地区的配套设施延伸较慢,但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更快且程度更高,二者在发展时序上难以有效协同。在县域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到乡村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区域规模,综合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做好长期与短期的配合。


新时期下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大放异彩04


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建设层级的逐步拓展,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早期以中心城市、地级城市为主,逐步开始向县域一级下沉,县域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发展空间,也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智慧城市存在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与大中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基于对实际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数字乡村的推进工作更容易在城市周边实施。城市周边的乡村有着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的交互人才以及相对可观的经济规模,数字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成本回收期较短,资源集约性较高,阶段性效益明显。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县域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逐步弱化传统智慧城市的大统筹架构,以更灵活的业务中台和符合乡村需求的应用架构助力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乡村地区不同的环境要素,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在满足乡镇城市治理需求的同时,也要酌情增加不同的业务中台。


对于农业型乡村,需增加智慧农业信息化板块,建立对智能育种、农技服务、农业生产、农机机械等垂直行业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通过物联网、可视化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务农、专家远程分析、产品溯源等场景应用。同时建立完善的业务中台,依靠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建立物流、电商、支付、服务等体系化的商业交付渠道,接入城市商业服务体系,实现协同发展。


对于文化旅游型乡村,需增加文化特色和智慧旅游板块,一方面构建和规范乡村非遗文化产业链,唤醒乡村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推进数字化应用技术在智慧旅游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互动旅游、场景体验、历史还原等多要素融合的新文旅生态,与城市智慧旅游形成体系化架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景点互动和数据融合,形成县域智慧旅游的新模式。


资源型乡村分为两种,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发展要素的可称为“清洁能源型乡村”;以矿产资源为发展要素的可称为“矿产资源型乡村”。清洁能源型乡村的发展可以统筹于城市智慧电网,不仅可以满足乡村的日常用电需求,还可以在大城市用电不足时提供必要的电能供给,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矿产资源型乡村可以推广智慧矿山和工业互联网,接入智慧城市精细化治理平台,依托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县域层面的平安城市和生态乡村。


“十四五”发展的新时期,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将持续迭代,根据城市和乡村的不同需求,打造更完善的智慧城市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和智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 祝欣越

中国联通集团政企客户事业群 傅歆童

责编/版式:范范

校对:舒文琼

审核:申晴

监制:刘启诚



我就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通信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